陈燕平校友简介陈燕平是我校卫7902班本科生。后赴加拿大留学,获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经济学硕士及博士学位。1990年起,在加拿大农业及食品部作农业、食品产业政策分析工作,1999年开始从事贸易政策工作,多次代表加拿大出席世贸组织(WTO) 的农业谈判。2007 年8月,任职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兼副领事,主管农业、食品市场准入及农业科技合作等事务。

 

专家型外交官

——记加拿大使馆华裔参赞、农业经济专家陈燕平

陈燕平的童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岁月,随后又下乡当知识青年。下乡岁月的磨砺使他多了一份坚韧,少了一些轻狂。七十年代末,陈燕平踏上了坎坷的求学之路。他先是在我校食品卫生专业就读,由于成绩优异,不久后成为我校第一位选派出国的留学生。在加拿大留学期间,陈燕平刻苦求学。在顺利拿到阿尔伯达大学经济学硕士及博士的奖学金和学位后,并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始在加拿大从事农业贸易政策的相关工作,同时也加入了加拿大国籍。从2000年到2006,他担任了加拿大农业谈判代表工作。2007年,陈燕平任职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兼副领事,在我国引入加拿大燕麦种植技术等多项农业科研项目上做出了积极贡献并为我国紧缺的原木、木材、粮油的进口及中国水果出口做出突出贡献。下面就让我们回顾这位高级外交官的成才之路。

克服困难学英文

“文革”时期,我国的高考招生处于空白。直到1977年,高考恢复。这一关键的转变,成就了我国日后的一批栋梁之才。对于当年正在下乡知青的陈燕平来说,这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陈燕平当时正在浙江淳安做知青,当时的淳安-富文地区是一个条件特别困难的农村,连最基本的学习条件都很难满足,为了搞到复习书,陈燕平不辞辛苦地一家一户敲门去借。碰到不肯多借的,就用手抄,光是资料就抄了好几册。陈燕平没日没夜地学习,白天不用说,晚上更是借着煤油灯那一点微弱的亮光读书。于此同时,他每天都坚持用收音机收听美国之声,学习当时的英语900句,几年如一日,从不间断。机会往往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陈燕平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1979年,经过关关严格的选拔,陈燕平从农村回到了杭州,被入取为了我校食品卫生专业的一名学生。

经历过“文革”、下乡那段磨难的人,多半比当代学子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陈燕平在我校食品卫生系度过了他难忘的大学生活。他认真的学习态度,坚忍不拔的求学精神,以及谦虚,低调,和善的为人态度给当时的老师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然而,在同学、老师的印象中,陈燕平并不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他在认真苦读、执着求学的同时,还不断加强各方面的能力。他非常喜欢打排球,拉小提琴和还学跳舞,也擅长于人交往。他认为,与人交流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这也将决定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除此之外他也特别注重英语的学习,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拿出小本子,记上几个单词,背上几个句子。在当时的环境下,陈燕平只能通过薄薄的几本英语书去接触英语。为了训练发音,他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背诵。陈燕平还有一个特殊的习惯,那就是早起爬山在山上大声地诵读英语。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到山上大声朗读一些名人名篇,这个习惯伴随着他度过了大学的美好时光。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背诵中,陈燕平的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只是当时杭州的外国人不算多,陈燕平很少能有直接与外国人接触的机会。有几次,他难得碰到一些外国人,就主动去和他们交谈。他惊奇地发现,自己说出来的英语外国人竟然也能够理解,同时,他也基本能够听懂那些外国人的话,这给他的英语学习带来了更大的信心。同学们有时会笑话他说,毕业后又不出国,英语学这么好干什么。陈燕平只是笑笑,他知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出色的英语能力是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陈燕平走在时代的前沿,在大学时代就为日后的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回报祖国做着准备。

大学生活紧张而充实,在陈燕平上学的那个时代,学习和生活的条件都没有现在这样好,各种设施也没有现在这样完备和先进,但他还是克服了我们现今难以想象的困难,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而且凭着出色的英语能力,还争取到了赴加拿大留学深造的宝贵机会。

异国他乡学经济

如果说,大学帮助陈燕平开启了人生的大门,那么在加拿大的学习则让他领略了世界不同文化的精彩,帮助他设定了更高的人生追求。

虽然在国内做好了一些语言方面的准备,可真正到了加拿大,面对不同的社会风俗文化及生活方式,和众多海外学子一样,适应当地的学习生活环境成了陈燕平要面对的第一个考验。没有前辈的经验,没有亲友的支持,陈燕平在国外的一切都要靠自己闯。也许是因为经历过艰苦时代的考验,此时的陈燕平已经可以较坦然地面对这些问题了。他眼中更多的是看到了较之国内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机会,他兴奋于能有机会大量吸取国外先进的知识,得到更多提升的可能。人生实在有太多要学习的东西,而良好的环境让陈燕平有机会接触前沿的知识,同时,远离故土的伤感也使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想念祖国。

国外求学的过程不仅让陈燕平增添了学识,同时也拓展了他的眼界。陈燕平在国内学习的是食卫方面的知识,这与他要攻读的经济学学位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为此,他翻阅了大量的文献,不断扩充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他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地自学,经常看书到凌晨。有不懂的问题,他就虚心求教,许多加拿大教授,同学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来自中国的勤奋好学的学生。陈燕平克服了自己的弱项,凭借一腔热血和激情,获得了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的经济学硕士及博士学位,为他之后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加经贸贡献丰

2007年8月,陈燕平任职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兼副领事,主管农业、食品市场准入、科技合作等事务。工作上的优势,使得陈燕平有更多机会为推动中加各个方面的交流合作发挥作用。在他的努力下,中加两国各方面的合作都上到了新的台阶,特别是在农业上,更是硕果累累。

中加在农林经贸上每年有近40亿美元的双边贸易,工作十分繁忙。在20085月汶川大地震后,中国紧缺重建木材,陈参赞配合我国有关部门,很快地开通了加拿大BC省的原木进入中国四川灾区。之后他还和中国有关部门合作将加拿大的原木运到中国口岸进行处理和加工,为福建和江苏两省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

陈参赞还为中国6个省份的苹果、梨子出口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中国的水果能够符合加拿大检疫、质量的要求,为提高我过6个省的几万名果农、包装厂工人的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来华任职以来,陈参赞推动了给中加经贸国的直接或间接的合作成就就有近10亿美元。

中国人多地少,为了保障国家所需的小麦、大麦、豆类、油类,陈燕平和我国有关部门,包括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质检总局、农业部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效地解决了经贸中常出现的许多问题,我国各部委领导、同事都称陈参赞是中加两国的“最合作、互利共赢的友好桥梁,华人外交官确实有能力”。

     我国中西部地区土地比较贫瘠,盐碱地较多,水稻、小麦无法在这样的土地上生长,而燕麦则可以较好地生长。针对这种情况,陈燕平协助了有关方面把在加拿大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的燕麦种植及育种技术引入国门。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中国引进了加拿大培育的“裸燕麦”及“休眠燕麦”,有效地减轻了中国西北部地区的沙漠化态势。这项工作得到了中国农业部的重视,很快,燕麦改良就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948项目),以吉林省和其他诸省和包括“荒漠化控制”在内的许多基金会都已认识到种植燕麦对于解决粮食生产和水土保持问题的潜在价值。

为了让国人更好地掌握燕麦种植技术,从1998年开始,加拿大农业部把世界公认的“燕麦之父”弗农-布罗斯博士派到了中国,并在几所农业院校做了报告。陈燕平建议弗布-罗斯博士收几位中国学生,教授他们燕麦育种与种植技术。几年后,一名叫任长忠的中国学生开始跟随弗布罗斯博士进行相关的研究,随后他在中国的燕麦改良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中国的吉林、青海、内蒙、西藏等地区都在开展燕麦培育的试验项目,燕麦的种植面积已达一千万亩。将成为我国的重要主粮。

    在中国开展的燕麦生产和扩大种植项目只是陈燕平许许多杰出工作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子,作为中加农业交流的使者,陈燕平一直在努力。2007年11月,中加农业创新合作项目推介会在陕西杨凌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作为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参赞兼副领事的陈燕平总结了中加双方农业合作的成果,并表示希望通过推介会加强中加两国农业合作的力度。

2004年4月和2008年12月,陈燕平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母校,分别作了题为“贸易政策及世贸组织的趋势”和“中加农业、食品贸易技术构架及问题”的讲学,他结合自身的经验,给同学们介绍了WTO谈判详细情况,贸易中的技术问题,列举了很多丰富而精彩的案例,他生动的讲解深得同学们的喜爱。他同时鼓励同学们要放眼世界,努力成为能为世界发展做贡献的人才。

演讲结束后有的同学问他如何能够成功,有无什么成功的捷径,他回答说:“认真选择一个合适自己发展的领域,坚持每天为这一志向做一点努力,如果你的速度没人家快,你最好用耐力、毅力去补上,这一类的事业不是一个百米赛跑,而是个多年的马拉松,只要坚持,每人都有机会到终点。” 陈燕平坚持踏踏实实的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他认为大多数的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认认真真从一点点小事做起,坚持不解才能有成功,实现自己的价值。

笔者采访陈燕平时,还问他对自己的今天又何感想,他说:“我一直很感激当年商学院的招生老师们,是他们先招了我当时一个下乡青年入校,后又选拔我去留学,才开始了我以后的“马拉松”。在这一路上,我要感谢我的夫人(郎勤也是加拿大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和我们两个可爱的女儿,她们多年来一直在支持我和以她们自己的进步激励着我”。

陈燕平确实有着不平坦的人生经历,他在国外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一步一步由一个留学生成长为了一名高级外交官,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不仅仅是孜孜不倦的学习以及远大的志向,他的坚持与踏实没有让自己的青春虚度,他是每一位商大人的骄傲,也是海外华人奋斗成功的优秀一例。

 编辑:蒋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