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从来不是心想事成的,对于刘秀芬校友,创业的过程就像嗡嗡振翅的蜜蜂在寻蜜,看似没头没脑,实则受着温热的花蜜的吸引,为最后的饱食一顿做着冲刺。
刘秀芬,浙江工商大学国贸2012届校友,杭州振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
回顾刘秀芬的大学时光,她似乎没有空闲过。她享受大学生活,谈一场恋爱,学好知识,然后创业。有的人习惯周末去散步、看电影,而对她来说,周末去上班,似乎也没什么不好,“折腾”已经成为她的生活习惯。
她在校外兼职,做教育机构的教师、咨询顾问,直到区负责人、校长,在校内做零食配送、摆地摊、跳蚤市场等。在她看来,这不叫创业,这是折腾,如果硬要和创业搭上关系,可能算草根创业,但创业不就是这样吗?从小折腾——草根创业,到大折腾——创业,发现需求就去迎合需求,在校内进行学科学习的同时,深入了解一个领域,在落地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多种多样的创业项目。
成功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习为她储备了充足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兼职经历和独特的留学经历铸就了她的高情商和出色口才,回国后她又埋首在电子商务类的岗位上,积累了工作基础、人脉基础。
创业项目有很多,只有切身去做了,才能知道我们能做什么、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所以,一个人的执行力非常关键。有了出色的执行力加持,创业也可以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折腾着折腾着,创业就自然而来了。
大学4年,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一个迷茫期,盲目考研、考证。大学期间,我们面临太多选择。而刘秀芬校友说:“迷茫是正常的,我们要做的,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大学四年内跳出迷茫。”
大学是一个认知自我的过程——我是怎样的人,我的能力怎样,我适合做什么。在不断发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改变。
她拿自身举例,大一时学习的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所以通过努力考上学院前5%后,成功转到了经济学院,她觉得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专心致志,将之学专。
刘秀芬校友谈及之前的某场交流,她向在场的大学生问道:“暑期实习过的请举手。”没几个,“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请举手。”没几个。
她建议我们如果打算大学毕业就工作,就要及早实习,寻找喜欢的领域,找到合适的职位,利用一切适合的机会去了解自己没有接触过的行业和知识,做好自我定位,尽可能在毕业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
在学习方面,刘秀芬校友认为,大学的学习贵在学专,比如学习语言,就要做到能当翻译的程度,运用到商业上面,才能发挥价值。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真正创业成功的人,只是沧海一粟。在创业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问题,99%的创业公司都死了,但刘秀芬校友说“公司、项目死了,不代表创业之心也死了”。
创业是一个迭代的过程,需要不断转型更新。有些项目面临的问题是不符合时代发展且无法转型,比如诺基亚;但有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比如团队中一个重要人才的流失,她能做的就是尽力挽留,继而寻找替代者。面对这种问题,要积极想办法解决。困难是不可避免的,要么努力去解决,要么适时放弃,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刘秀芬校友提醒我们,忧患意识不能少。国家政策改变,创业的环境也会有很大改变,比如中美贸易战。创业风险何时都是存在的,是不可控、不可避的。环境改变不代表整个行业都面临绝境,公司要保持忧患意识,不断开拓产品线,有预见性,拥有plan B,才能较好地应对危机。
刘秀芬校友本科毕业后去了法国、德国留学,谈及这段经历给她的影响,她认为最重要的是开拓眼界和丰富价值观。世界上有很多与自己认知相反的事物存在,在留学这段经历中,能见识很多事情,改变狭隘的视角,学会包容。
在见识过缤纷多彩的世界后,在团队建设上刘秀芬校友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有的人适合领导,有的人适合冲锋陷阵,有的人则适合负责内勤。只能说团队需要的伙伴,是根据项目要求寻找的,比如IT项目,就去寻找技术牛人;市场推广,就需要沟通能力强的人才。一旦确定需求方向,就通过各种渠道去寻找符合需求的搭档。”
小时候,我们很容易把一个人定义为好或坏,但是当我们长大,我们看到的是好与坏两面的共存。或谓之“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尊重你的观点。”
人生是漫长的,也是曲折的,在不断的调整过程中,会遇到新的人、新的事。
刘秀芬在采访结束时说:“创业的过程是历练的过程,但至少我心里是满足和开心的,现在公司在开拓印度市场,将来希望开拓巴西市场,我不知道公司会做到哪一步,但希望公司走得更远。我现在也才20多,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慢慢摸索。”
编辑:盛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