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界的长江学者
——记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信元
师者,积火传薪之谓;德者,仁智勇毅之名。师者有德,学方始终依于正途;德者为师,道则不绝绵延万世。因此,《大学》开篇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我校85届校友陈信元教授,将这段古语当作人生的信条,在教师岗位上辛勤耕耘。他德才兼备,不仅不仅囿于洁身自好独善其身,更在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科教兴国事业做出贡献。
勇于创新,敢为人先
陈信元教授年仅30岁起就开始担任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代理副系主任、副系主任、主持工作副系主任。1997年会计学院成立后,又相继担任主持工作副院长、院长。从教近15年来,在《经济研究》、《会计研究》、《金融研究》等国家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8篇,承接多项国家级省级重要课题研究项目,主编教材或撰写著作12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然而,陈信元教授深知,要当好一名称职教师并非易事。在本科教学中,作为财经大学会计学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带头人的他一直致力于带动团队进形教学改革,通过发挥集体智慧来提高授课质量。他们以专业核心课程的备课组取代了传统的教研室,每门课程设一名负责人,定期召集组织活动,规划教学内容,切磋教学方法,调整教学重点,倾听来自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并行之有效地加以落实。此外,学院的教授委员会还定期召开会议,讨论修订教学计划,对拟开设的新课的课程名称、教材的选用等建计献策。
曾有5年,陈信元教授组织实施了青年学者培养计划,具体包括:严把入门关(本校毕业博士生不能直接留校任教)、提供科研启动资金、重大课题及海外合作研究吸纳青年教师参与、让青年教师挂牌讲授精品课程等。这一计划创造了良好的学术平台,促进青年教师不断脱颖而出,5年来,会计学科分别有3名青年教师被破格晋升为正教授,多名青年教师获得上海市“曙光学者”项目资助。
在研究生博士生教学改革中陈教授也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在《全面展开博士生教学改革造就跨世纪会计学术带头人》一文中,陈教授从四个方面说明了会计学博士生教学已到了非彻底改革不可的程度的原应,提出了改革目标与培养目标是用至少五年的时间使培养计划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与国际接轨以及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会计学博士生。在研究生教学改革方面,陈教授在1997年起,对研究生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改革和调整,并在97级研究生中试点,收得了良好效果。
尽管身兼数职,工作繁忙,然而他勤奋努力,扎实工作,一丝不苟,为了学院的工作放弃了不少出国、出境讲学机会,至于被他婉拒的国内各类高报酬讲学更是不计其数。在他的努力下,会计学院科研水平大幅提高。2002年,他又从学校发展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战略出发,领导学院在全校率先进行“硕博连读”试点,倾心培养可以参与国际学术竞争和交流的博士人才。
教育科研,相辅相成
作为一名会计学教授,他十分注意课程建设,除了传授会计基础知识外,还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他带头坚持用双语为学生开课,采用原版教材并结合中国会计实践开展教学,使毕业后的高级会计人才能够适应国际接轨和国际经济一体化。他不顾主持学院繁忙工作所带来的劳累,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勇挑教学重担。他用了很大精力,花费大量时间搜集、整理资料编写案例,补充教学内容,便于引导研究生深入研究有关问题撰写论文。他的教学改革2001年12月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二等奖。而陈教授本人也因为他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被同学们誉为“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
作为一名经济学者,陈教授求实创新,勇攀学术高峰,取得了不少高水平科研成果。在由陈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中,通过对会计学界一直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企业合并(主要指换股合并)的会计方法选择的探讨,研究权益结合概念是否存在合理的经济基础,以及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是否影响合并企业的价值的问题。该课题研究不仅对我国合并会计准则的制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相关课题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通过案例比较两种合并会计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合并的经济影响,以及对我国股市现状的分析,为我国企业合并(特别是换股合并)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证据支持。此外,在已经完成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基础上,他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其研究项目《转轨经济中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资助,并获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曙光跟踪计划项目、上海市教育基金会理事项目和中国保监会委托课题。
此外,陈信元教授还注重将其学识作用于上海经济建设实践中,他受聘担任金山石化总公司监事和都市商社独立董事,为企业的规范运作出谋划策,为企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分力量。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陈信元教授作为这样一位全心全意为上海市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献身上海科教事业、勇立潮头不断创新”的青年会计学家和现代会计教育家,为上海市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并且培养着大量的中高层次会计人才,为上海市的会计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他一直踏实工作,澹泊名利,上面的这首的诗正是对他真实的写照。
编辑:吴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