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1977年考入我校物价专业7702班,1980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从事商业物价工作。工作期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贸易经济本科,后又进入中共中央党校进修国际经济贸易研究生。现任国家粮食局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
感恩母校 感恩老师
——记国家粮食局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金刚
三十二年前,金刚离开了深深眷恋的家乡义乌,怀着激动而又憧憬的心情,踏上了开往杭州的火车,扬起了梦想的船帆。在美丽的杭州,有一所美丽的学校——浙江商校,即今天的浙江工商大学。这里是金刚梦想开始的地方,在这里,他完成了人生最华丽的一次蜕变:他再也不是那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小子,而是骄傲地成为了一名充满朝气与梦想的莘莘学子。作为一名浙商生,金刚无疑是幸运的。三十年过去了,每每在夜色朦胧时、工作疲倦时、夜深人静时,母校美丽的校园,和蔼的老师,可爱的同学都会不断涌现在他的脑海,恍如昨日……
和蔼可亲的班主任老师——黄燕飞
金刚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首批入学的,当时刚刚粉碎“四人帮”不久,百业待兴。恢复高考是国家重振教育的重大决策,但由于文革耽误十年,沉积了大批有志青年,加上招生人数少(记得77年全省只招了大中专学生1万多名),真正能入学的少之又少(据说是近百人中录取1人),因此考入学校能录取是很不容易的。金刚在经过了县、省两次考试后,终于如愿以偿被工商大学录取。他深知这次能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倍加珍惜,刻苦学习。工商大学的校风、学风都是一流的,老师也大多是一些有几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他们认真教,同学们认真学。同学们不仅学习本专业的课程知识,而且还学习老师的优良品德和为人处事,这为以后的成长打下了基础。黄燕飞老师是金刚的班主任,金刚还记得入学报到那天,人生地不熟,是年近50岁的黄老师热情耐心地带他注册报到,并安排好宿舍。当时她那笑容可掬的样子令金刚至今仍难以忘怀。这件事也深深感动并影响了他。金刚现在对同事也是充满热枕,对基层来的同志更是热情接待,认真为他们排忧解难。
当时作为刚入学的学生,金刚和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总想多学一点,学深一点,把在“文革”中耽误的学习补回来,因此他们白天上课,晚上自习,每天都要学到九、十点钟。但是在紧张的学习当中,又加上集体生活,大家开始时有些不适应,因此经常会有一些不合拍的小事情发生。黄教师作为班主任总是耐心地引导,做深入的思想工作,协调沟通,圆满解决。开学后不久,全校搞了一次作文比赛,金刚得了个优胜奖。也许是由于作文比较好,开始黄老师想安排他当班里的宣传委员,后来学校的学生会想让金刚当宣传干事,而他当时对学生会不了解,总觉得还是当班干部好。在与学生会沟通后,黄老师就耐心地向他介绍学生会的情况,说学生会的工作是全校性的,比班级工作重要,接触面也广,同时教育他要顾全大局,从大局出发。在她的耐心劝导下,金刚愉快地接受了校学生会宣传干事工作,为全校的学生宣传工作尽了心、努了力,受到了大家的好评。这种识大体、顾大局,以大局为重、主动沟通、及时协调的品质和方法,使金刚至今受用,带到他的工作和生活当中。
博学幽默的专业课老师——金家麟
金刚的专业课老师金家麟是温州人,他当过省物价局的处长,是一个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当时他已五十多岁,但精力充沛,教学认真,讲课风趣幽默,大家都爱听他的物价课。说起物价课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甚至不理解,可在当时这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因为那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什么商品都是国家定价,由物价人员按照国家政策和产品成本,制订各种价格,如出厂价、调拨价、批发价和零售价等。所以金老师上课时曾风趣地说:“你们毕业后都是搞物价的,走到哪都不怕,都会有饭吃,除非以后国家放开价格。”金老师讲课别具一格,给金刚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自编教材是金家麟老师的一大特点。由于学校刚恢复招生,有的专业课没有教材,物价专业是新招生的,所以没有现成的教材。金老师就自编讲义,一边上课,一边编讲义,上完一堂课,讲义就基本出来了,他讲了一年的课,形成厚厚的两大本教材,即商业物价(上下册)。金老师讲的价值规律及其应用,深入浅出、结合实际,对毕业后金刚从事的物价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至今金刚还保留着那两本教材,有时拿出来翻一翻,还真是别有一番味道。
不用教材讲课是他另一大特色。金老师上课是先讲课,后有讲义。讲课是有个提纲,但不按提纲讲,只列几个观点畅开讲,左傍右证,用事实来阐述他的观点,娓娓道来,听他的课就像听故事一样。讲义是讲完课后过一段时间再发,主要起到复习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在当时给学生的感觉是比较新鲜,讲课的自由度比较大,知识面也比较广,给学生理解观点、启发思维、拓宽思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风趣讲课更是他的擅长。讲商业物价课,必然要讲到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这些理论很枯燥,但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当时的经济实际,给学生作通俗的讲解,使他们能够弄懂弄通、记住记牢。记得当时在讲商品供给多与少和价格水平高与低的关系时,一些同学不理解,说什么时候多与少,什么时候高与低,不好把握。他就形象地说了一句话:这是由市场所决定的,就像人吃饭一样,什么时候饥与饱,什么时候吃多少,由肚子说了算。金老师风趣幽默的话语引起大家的大笑,但从大笑中大家意会到了商品供求与价格的关系。现在看虽然这种比喻不太恰当,但在当时确实对大家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很有帮助。
技巧高超的珠算老师——蔡逢
蔡逢老师,有着丰富的珠算教学经验,当时他还担任全国珠算学会的副秘书长。他的珠算水平很高,据说能把算盘放在头上进行演算。他的计算及演算的技巧是:先准后快,熟能生巧。
所谓珠算,通俗的讲就是打算盘。现在有了计算机、计算器,这古老的算盘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当时,搞商业的人,不会打算盘、没有较高的珠算水平是不行的,因为工作离不开它。当时学校规定,凡珠算达不到四级水平的不能毕业,所以大家使劲学、使劲练,就怕毕不了业,每天都能听到教学楼上的阵阵算盘声。
金刚那一批同学,在家多数没有摸过算盘子,学起来相当吃力。不是口诀背错了,就是算盘子拨错了。蔡老师要求同学们先求准确,做到计算无差错,然后再求快速,做到越快越好,并不厌其烦地作示范。按照他的要求,金刚努力地反复练习,水平渐渐提高,越打越准,越打越快,最终达到了四级以上的毕业水平。
蔡老师说珠算这门课弄懂弄通了原理后,就得多练习,反复练,天天练,才能做到熟能生巧,达到好的效果。按照他的方法,同学们勤学苦练,有的同学在毕业时,珠算水平也达到了演算的水平,一把算盘拿过来,无论是放在桌上、抱在胸前、或顶在头上,都能精确演算,达到了熟能生巧、生出花样的境地。金刚以为这个“巧”,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创新、就是发展。
现在回想起来,蔡老师的先准后快、熟能生巧地教学,都为同学们以后做好现实工作,注重效果、提高效率、注重实际、积极创新提供了较好的方法。
金刚在母校求学时,还碰到过许多可亲可敬的老师:商业经济老师陈传刚、政治经济学老师吴关荣、语文老师黄绍筠、成本与会计老师朱峥等,他们都为学生传授了大量的知识并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为金刚以后人生道路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饮水思源,对母校的培养、老师的教诲,金刚终身难忘。
编辑:叶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