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耕漠(1908-2008),著名经济学家,浙江於潜(今临安)人。1922年入读浙江省立甲种商业学校(浙江工商大学前身)。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投身中国革命事业,年底被捕。出狱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开始研究中国经济问题。20世纪30年代后,参与革命军队和根据地的后勤及财经部门的工作。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撰写大量文稿,揭露国内外军事霸权、政治强权和官僚资本势力在中国的掠夺,并对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部队后勤保障开展实证研究。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浙江省委统战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共浙江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东南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
骆驼耕沙漠,梅花铁骨寒
——记著名经济学家骆耕漠
“骆驼耕沙漠,梅花铁骨寒。暗香侵古道,今日犹芬芳。”这是当年新四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赖少其盛赞新四军财经部副部长骆耕漠的诗句。诗句形象地刻画出骆耕漠同志如骆驼耕沙漠般,一生追求真理,献身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
骆耕漠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革命事业,奉献给了中国经济研究。他是一位站在历史前沿的人物,而发生在那个遥远时代的事早已缄默成一张张黑白照片,今日重读,耳旁可会响起那个时代独有的声音。
硝烟中的骆耕漠
20世纪30年代起,骆耕漠参与了革命军队和根据地的后勤及财经部门的领导工作,并撰写了大量经济文稿,同时还对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部队后勤保障开展实证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任中共浙江省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的骆耕漠响应党的号召,创办了《动员周刊》和大型刊物《东南战线》,一方面呼吁全民抗战,一方面为党和人民提供了战事的大量最新消息,引起广泛关注。1939年3月,周恩来前往皖南视察新四军军部,路经浙江金华,特地约见骆耕漠,鼓励他办好《东南战线》。
皖南事变以后,1941年初,骆耕漠来到新四军军部,受到军长陈毅、政治委员刘少奇和参谋长赖传珠的接见,被任命为新四军军部财经部副部长兼江淮银行行长。骆耕漠在黄克诚和张爱萍的领导下,首先进行土地登记,办理验契手续;其次,在财经处增设生产建设局,种植蔬菜,组织棉纺织生产,满足了军队的财政需要。任江淮银行行长期间,骆耕漠重视和依靠干部,加强税收工作,征收公粮,发行纸币,同样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
1945年5月,骆耕漠跟随粟裕部队前往苏浙军区,任苏浙军区供给部部长,之后又担任华中军区供给部部长。两年后,中共华中分局并入华东局,骆耕漠任华东局供给部副部长,并创办了华东供给学校,为党培养了一大批财经工作人员。
“铁算盘”骆耕漠
南京解放后,骆耕漠护送邓小平去丹阳。邓小平和陈毅主持召开会议,成立了上海军管会财经接管委员会。
1949年解放军接管上海后,骆耕漠先后任中共华东局财委委员兼秘书长、政务院华东局财委副主任兼秘书长。解放初期,上海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物资供应短缺,形势严峻。陈毅约见骆耕漠,鼓励他“胆子要大一些”。在时任华东局财委主任曾山的直接领导下,骆耕漠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如查封非法金融活动中枢证券大楼,收兑银元、外币,回笼货币,紧收银根,建立金库,灵活调拨,积极配合中央平抑物价的统一行动,这些措施对遏止全国通货膨胀,加快物资调度等均起到了巨大作用。由于骆耕漠善于把财经接管与日后建设相结合,并立即作出精确的数字化方案,邓小平曾在丹阳会议当众表扬:“耕漠是足以信赖的财经领导干部”;并开玩笑说:“这次组建的华东财委,几乎个个都是‘人精’、‘铁算盘’。我对做好这一摊经济工作,很有信心。”
“理财”大上海
解放初期,上海特银元非法交易猖獗,新发行的人民币站不住脚,企业开工不足,市场连市民口粮与日用品也无法保证供应。
在曾山、许涤新、骆耕漠等财委领导郑重建议下,邓小平、饶漱石、陈毅、粟裕等党政军首长下决心端掉了上海银元非法投机据点。财委随即推出了一系列新民主主义经济手段,如挂牌收兑银元、外币,推出货币“折实单位”,在苏鲁皖豫和东北大量购运“两白一黑”(大米、棉花、煤炭),向私营企业放贷资金并提供原料与市场,按经济规律陆续组建地方国营企业,从社会各阶层积极吸纳闲散劳力,随时监控市场、调整价格,逐步缩小工农业商品剪刀差……
由骆耕漠等财经专家实施的这些宏观经济措施,有效抑制了已延续多年的恶性通货膨胀,使大上海经济重新繁荣起来,受到国内外有识之士交口称赞。这是新中国财经领域第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胜利。
其后数年,在华东财委领导下,上海一直承担着中央财政约1/4重担,成为中国经济最主要的支柱。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骆耕漠升任中共华东局财委暨政务院华东区财委副主任兼华东计划局局长。
为了合理安排华东与上海的工商、财贸、金融布局,繁荣局面,骆耕漠经常与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潘汉年一起,召集各阶层财经精英与专业人才,会商制定上海与华东的城乡建设、资源配置与民生改善计划。
为了使上海从消费型城市迅速转变为生产型城市,骆耕漠指导了一批濒于崩溃的私营企业成为新上海的骨干企业。
骆耕漠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财经干部,在大上海留下的丰功伟绩着实叫人叹服。
逆境中安然不倒
经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提名,骆耕漠于1953年春调往新成立的国家计划委员会,任成本物价局局长;次年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分管成本、物价、财政、金融与劳动工资等,并参与全国经济规划工作。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突发的“肃反”运动,改变了他此后的人生轨迹。
头顶“特务嫌疑”罪名的骆耕漠在国家计委坐了几年冷板凳后,于1958年被中组部安置到中科院经济研究所,做专职研究员。从中央干部的高位落如远离权力中心的经济所,这之间的落差相当大,但骆耕漠并未就此消沉下去。他对老部下卜三说:我不仅留有党籍,手里还握着一支笔呢。我可以通过经济研究,继续为人民工作。这个岗位上,他撰写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论文,并成为孙怡方、顾准的患难之交。
桑榆暮景,义薄云天
晚年的骆耕漠视力逐渐变差,在“文革”中还被污陷为“叛徒”,被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标签。骆耕漠的老友顾准也不幸地成为红卫兵口诛笔伐的对象。
骆耕漠与顾准是抗战时认识的,顾准曾是骆耕漠的助手。两人真正成为朋友则是建国后在华东财委和在经济所成为同事以后。
在那弥漫着恐怖气息的岁月里,在处境异常艰难的情况下,骆耕漠仍然给予顾准难得的帮助。桑榆暮景,双目几近失明的骆耕漠拄着拐杖,四处找寻能让顾准入住的医院,他脚也磨破了,嗓子也说哑了,终于说动一家医院甘冒风险接收顾准。顾准临终前,守护在他身边的不是亲人,而是骆耕漠这些朋友。君子之交,清淡如水,在大难里却彰显出真情义;肝胆相照,风雨同舟,这正是人性真善美的呈现。
2004年,九十六岁高龄的骆耕漠先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一部30余万字的著作《往事回忆》。这部回忆录生动地记述了他从出生到新中国建立初期几十年的革命生涯和经济工作的经历,气势宏大,曲折起伏。该书的出版,不仅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我们从这本书里看到了一个、求真务实、尊重科学的经济学家,一个一生忠于党和国家的人民干部,一个多彩多姿的骆耕漠。
“骆驼耕沙漠”,如果将其时的时代背景比作一片沙漠,骆老可不就是那“数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笔耕不辍”的骆驼?
“梅花铁骨寒”,骆老历经苦寒,顽强不息,这一身铮铮铁骨,可不就是对他人生的一份真实写照?
“暗香侵古道,今日犹芬芳”,他以自己的博学、执著、勇气、严谨、求真和对党的忠诚为后人树立了伟大的榜样。
他是浙江工商大学的骄傲。
(编辑:张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