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建新:我校企业管理7802班毕业生。后分配到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工作,历任省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省人大农业与资源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浙江省第九、十、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记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洪建新校友


七月的杭城,又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阵雨,随着车轮的挺进,前些日子所勾勒的省人大办公厅领导形象开始越来越清晰了,当然也伴随着些许顾虑。

当我办好进大楼手续,刚从电梯出来,洪秘书长便已经等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前。他招呼我进门,给我沏了杯茶,开门见山,攀谈起来。

这注定是一场与长者的近距离交流,更是一场对阅历丰富的那一代人的聆听。

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老学长顿了顿,呷了口茶,聊了起来。1953年,他出生在杭州一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早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兄弟三人中为兄。从小在老和山下长大的他,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但是遇到了动荡的年代,小学还没有毕业,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小小的年纪就参与到浙江大学的文革运动中,帮助刻印宣传资料,贴大字报,早早地接触了社会。之后进入浙大附中,也主要在学校搞宣传工作。受“读书无用论”“考试交白卷”等思潮的影响,那时同学们在学校难以学到文化知识,他也一样,荒废了学业。但不经意间,他从事文字宣传的经历,使他在学生时代还略有所获。

三年的初中时光匆匆而逝,又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6岁的他,带着懵懂和憧憬,来到了淳安生产建设兵团。如今的千岛湖风景秀丽、闻名遐耳,但当年这里十分落后和荒凉。生活环境虽然很艰苦,但他认为,对刚踏上社会的青年人来说,这是人生一次很好的历练。

一个偶然的机会,又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1973年他应征赴江西井冈山服役,所在的是野战部队步兵连。经历一年训练、生产、值勤等多方面的锻炼,第二年担任连队文书,他的特长得以发挥。以后又抽调到团报道组,从事部队的新闻报道工作。那时候,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新闻报道不兴自由创作,文风也很严肃。他虚心学习,刻苦钻研,深入基层,勤写多练,成果颇丰。说到这里,老学长看了看我,我这一身行头,一个单肩小挎包,左手一本笔记本,右手一支笔,上面听得起劲,下面笔尖不停地移动,笑着说:“我当时就跟你一样,经常活跃在军营,进行采访报道。”的确,人生中有当兵的经历,一辈子都不会后悔。对此,老学长有很深的感触,部队的磨练,不仅使他政治上成熟了,入了党,各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都为他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二年,传来了恢复高等教育考试制度的消息,洪建新退伍回到杭州,有了一份杭州灯泡厂的工作,但错过参加当年考试的机会。不甘心的他,决心再搏一次,克服数理化基础差、两班制工作复习时间少等困难,全身心投入复习迎考。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底,如愿走进高等学府的大门。谈起入学时的情景,他的情绪有些激奋。他说,文革结束后,国家百废待兴,急需大量“四化”建设各类人才。杭州商学院成立后开设的第一个系是企业管理系,只有两个班。我们780240位同学,来自各个方面,年龄参差不齐,社会阅历也不尽相同,我担任班长。当时学校在文二街老校区,教学和生活条件都比较简陋,有一部份同学还是走读的。但学校十分重视这两个班,选配资深的老师来教学,印象深刻的有沈青、叶树滋、金家麟、许新源、朱铮老师等。同学们十分珍惜学习机会,怀着为提高我国商业企业管理水平而奋斗的理想和抱负,刻苦学习,互相帮助,努力把失去的时间和知识补回来。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亲密无间,7802这个集体当年为学校创造了许多记录和荣誉。说到这里,他还从书橱里取出一本班级纪念册递给我,缓缓打开,里面有全班的毕业照和毕业10年、20年后昔日同窗师生再聚首时的合影及各位同学的简况。他特别谈到,明年是母校百年大庆,也是我们毕业30周年,岁月流逝,但我们不会忘却母校的教育和培养。每每同学相聚,杭州商学院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都会激励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当问及老学长毕业后的情况,他话不多,只是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毕业生,我们是幸运的。30年前修改后的宪法明确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我毕业后一直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工作。人大的根本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有幸见证了30年来我省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但依然任重道远,要继续努力,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贡献力量。

采访结束,返回学校的路上,我脑海里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都说“知识改变命运”,但不同的年代,不同经历的人,对这几个字的认识和感受是不同的。一个人的成才,机遇固然很重要,但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所以更重要的是靠勤奋进取,靠通过不同环境下磨练的知识积累。或许不同年代的人很难作一比较,长江后浪推前浪。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有自己的志向和路径,然而,目前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我们无一例外都是沿着小学、中学、大学逐级而上,按照先学习再就业的模式成批产出的。就学生而言,对学习是为了什么,学习有没有意义,或许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时代不同了,从与老学长的交谈中,从那一代人身上,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有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地方,给我们以启示。

编辑:叶猛荣